苏杭早上醒来,听到窗外叮当作响,起床打开窗帘,看到天空下起了雨,穿好衣服后给玉蝉打通电话,言道今天有雨,明天再上山采药。
吃过早饭后,苏杭跟着苏爷爷来到医馆坐诊。为了方便村民就医,医馆坐落在卧龙村中央,门口挂着牌匾,上书回春堂三个大字,名字俗气,大夏朝十个医馆有五个取名叫回春堂,苏水生曾经说过要给医馆改个名字,被苏爷爷打了个满头包,说医馆的名字是从祖宗开馆时便定好了,现在再俗气也不能改。
名字俗气,牌匾却不落凡俗,金丝楠木的大料,回春堂三个大字龙飞凤舞,苏爷爷说金丝楠木以前是皇家专用,平民使用是大不敬的重罪,这块匾是祖宗给皇家治病有功,太医院特批赏赐的,潘夫子第一次来医馆时在牌匾前驻足良久,言说牌匾应是青主先生所书,估计整个医馆都不如这块牌匾值钱。
医馆不大,正堂加厢房共六间,一间坐诊室,一间理疗室,一间药房,一间观察室,一间休息室,一间熬药室。
苏爷爷今天有意考校苏杭的医术,便让苏杭坐诊,医馆的病患大多都是卧龙村的村民,苏爷爷坐诊数十年,对每个村民的身体情况了然于胸,不怕苏杭误诊,而且苏杭诊断后苏爷爷还会对有疑问的村民复诊。
中医历来强调“四诊合参”,这就是说,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,进行综合分析,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,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正确判断。苏杭秉承家训,亦是推崇四诊合参。
四诊便是望、闻、问、切四种诊断方法,“望而知之谓之神”、“闻而知之谓之圣”、“问而知之谓之工”、“切而知之谓之巧”,四诊亦是代表了中医水平的四个层次,问而知之是合格的普通中医,切而知之是良医,闻而知之是圣手,望而知之便是神医了。
韩非子有篇文章记载:扁鹊见蔡桓公,立有间,扁鹊曰: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扁鹊进见蔡桓公,在其面前站了一会,看出蔡桓公有恙,病在肌肤纹理,对蔡桓公说你的肌肤有病,如果不治疗恐怕会病情加深。望而知之,是谓神医。
苏杭初次坐诊,内心有些忐忑,便以“问”为主,“望、闻、切”为辅。第一位病患是路大叔,路大叔本名路明,平常在景区摆摊,售卖泰山石,这几日路明感觉咽喉干痒,恰好今天下雨无法出摊,便来医馆问诊。
苏杭唤了一声“路大叔”,问到:“大叔身体哪里不舒服?”
路明说:“咳咳,这几天感觉喉咙干痒,吃了几片西瓜霜不见效果”。
苏杭让路明张开嘴,手持手电筒打光,看了一下舌苔,路明舌尖红色,舌苔薄白色,闻了闻没有口臭;切脉发现脉象滑数;苏杭又仔细看了路明一会儿,发现路明呼吸稍显急促,偶尔还会咳嗽。
苏杭稍稍思索了片刻,提笔写下一副药方:桑叶、象贝、香豉、栀皮、梨皮各3g,杏仁4.5g,沙参6g,水煎服,水二杯,煮取一杯,顿服之,忌辛辣。
毕竟是初次坐诊,苏杭拿着药方,让苏爷爷过目复查。
苏爷爷接过药方,问道苏杭:“你判断病因是什么?”
苏杭答道:“应是肺热”。
苏爷爷又问:“为什么不是胃火,或是肝火?”
“胃火口臭明显,肝火弦数脉,舌红苔薄,伴有情绪异常,路大叔没有这些现象”,苏杭渐渐有点底气,看来诊断病症对了。
“为什么开桑杏汤,不开清金化痰汤,或者百合固金汤?”苏爷爷再次追问。
“桑杏汤润肺止咳、清宣温燥,以治本为主;清金化痰汤清肺化痰,以治表为主;百合固金汤滋阴养肺、止咳化痰,表里同治。”苏杭歇了一口气,继续说道:“路大叔微咳痰少,病情轻微,应以治本为先,减少药量,所以我才选的桑杏汤。”
苏爷爷点点头,先说了一个字:“可”,对路明说:“回家后吃一点雪梨银耳汤,或者川贝枇杷膏”;又把药方递给苏水生,说:“你看完去抓药,把药方给我留下。”
苏水生瞪了苏杭一眼,自从儿子回来后,老子成了跑腿的了。
苏杭继续坐诊,第二位患者是关门,关门自述右肩刺痛,偶有肌肉抽搐,苏杭问道白天和晚上感觉是否有差别,关门说白天轻,晚上重;观舌苔紫暗,脉涩。
苏杭诊断为漏肩风,开了桂枝汤加上肩部推拿理疗,桂枝汤祛风散寒,除湿通络。
苏爷爷复诊后,问道苏杭:“你诊断是风寒湿痹型的漏肩风?”
苏杭答道:“关叔久居山上,天气湿寒,雨天诱发病情。”
苏爷爷说:“换个药方吧,桃仁12g,红花、当归、生地黄、牛膝各9g,川芎、桔梗各4.5g,赤芍、枳壳、甘草各6g,柴胡3g。”
苏杭写下药方,稍稍思索,这是血府逐瘀汤,功效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,治疗气滞血瘀型的漏肩风。
苏杭问道关门:“关叔肩膀受伤了吗?”
关门憨憨一笑,说:“前两天摔了一下”。
苏杭暗暗记下,知道自己疏忽了,未检查肩膀有无外伤,下次诊断时要更仔细一些;却又惊叹爷爷经验老道,苏爷爷也未检查关门的肩部,却能诊断出是气滞血瘀。
关门跟着苏水生去理疗室做推拿,苏爷爷对苏杭传授经验:“风湿寒痹型的漏肩风舌淡,苔白,脉沉紧;气滞血瘀型舌紫暗或有瘀斑,脉涩;寒湿凝滞型舌淡,苔白腻,脉沉迟;这三种症状表现类似,都是肩部疼痛,遇寒加重,日轻夜重,区分是要看舌苔和脉象。”
苏杭恭谨受教,把爷爷的话记在心中。
接下来几位病患都是医馆的常客,苏杭四诊之后分别开出药方,风寒感冒、咳嗽气喘的用小青龙汤;大便干结、脘腹胀满的用大承气汤;妇人伤寒、心烦呕恶用小柴胡汤;小便不利、眩晕心悸开五苓散,苏爷爷对此均表示认可。
苏杭忙于坐诊,没看到此时医馆内进来两个人,当先一位是潘夫子,跟随着潘夫子的是一位少女,少女冰肌玉骨、明艳绝伦,身着白色及踝长裙秀美若仙。
潘夫子带着少女来到苏爷爷身前,阻止了苏爷爷让苏杭过来的打算,拿起苏杭开的药方观看,微微颔首。少女也接过潘夫子递来的药方,见苏杭的字体字体不似其他大夫的龙飞凤舞,是少见的行书,有的药方用的是行楷,有的药方用的是行草,行楷书风豪挺,结构茂密,笔画雄劲,似是李北海的风格,行草隐见王右军的风骨。
说起李北海可能除了书法界少有人知,但有一句唐诗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,这句诗出自青莲剑仙的《上李邕》,李北海便是李邕,香光居士曾评价“右军如龙,北海如象”,可见李北海的书法造诣可与王右军齐名。
少女对潘夫子说:“潘爷爷,您让苏师兄学的王右军和李北海?”
潘夫子说:“青黛,这是苏杭的爷爷,你叫苏爷爷吧”
少女对苏爷爷施了一礼,叫了一句:“苏爷爷好,我是宋青黛。”
苏爷爷点头回礼,潘夫子介绍道:“山魁老弟,这是我一个老友的孙女,放假了来看望我,顺便在泰山玩几天,你让苏杭这几天带她逛逛吧。”
苏爷爷答应下来,转头见苏杭诊断完最后一个病患,便唤苏杭过来。
苏杭送患者出了医馆,过来给潘夫子见礼,又和宋青黛打过招呼,请潘夫子移步休息室,给三人倒上茶水,对宋青黛说:“青黛打算在泰山玩几天?”
宋青黛答道:“明后两天吧,大后天就要回皇都了”。
苏杭稍一盘算,说:“两天的时间有些紧了,一天由红门经中天门到玉皇顶,一天黑龙潭至百丈崖、扇子崖,你看这么安排怎么样?”
宋青黛说:“我没来过泰山,全凭师兄安排”。
时至正午,苏爷爷邀请潘夫子和宋青黛回家吃午饭,潘夫子推辞说中午已有安排,便带宋青黛离开医馆。
下午苏杭继续坐诊,忽听医馆外传来喧闹声,一群人抬着简易担架蜂拥而入。担架上一个中年男子抚肘侧躺,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冷汗;男子身穿公袍,年约四旬,黑须白面,国字脸颇显威严。
苏水生迎上前去,认出来人是泰安县主簿赵一鸣。泰安府县同郭,前清官场有句俗话:“三生不幸,知县附郭;三生作恶,附郭省城;恶贯满盈,附郭京城”;泰安县便是知县附郭,知县上头有知府压着,当不得一言九鼎,同样县主簿也跟着受气。
苏水生指挥众人小心放下担架,问道:“赵大人,这是哪里受伤了?”
赵一鸣抚着手肘不敢动弹,说:“今日大雨不停,我怕水利不通引起山洪,巡视河道时滑倒在河堤上,估计是骨折了”。
冒着大雨巡视农田水利,赵一鸣算得上是尽忠职守的好官了。
苏水生小心摸着赵一鸣的手臂,一边问道赵一鸣的痛感,说道:“尺骨骨折,桡骨没问题,苏杭,拿夹板。”
苏杭跑进药房,取出上肢固定夹板,协助苏水生绑好夹板。
苏水生说道:“尺骨我做了复位,赵大人一会去医院拍个片子,打上石膏静养即可,注意不要碰触手臂,也不要淋雨”。
赵一鸣要给诊金,苏水生摆手拒绝道:“先去医院检查要紧,诊金日后有空再说。”